曹操为什么最终都没称帝?

曹操为什么最终都没称帝?

历史上,挑战汉统的诸侯都没有好下场。董卓曾废立皇帝,最终身死族灭;袁绍拥立伪帝,未能成功;袁术自立为帝,结果众叛亲离,死于穷途。即便刘备如果一统天下,他首先要解决的,也是如何安置汉献帝的问题。既然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曹操自然明白,一旦贸然称帝,风险极大,所以他不敢。

第二,他不能称帝。

前有王莽的例子警示天下。王莽虽通过“禅让”程序合法登基,且当时阻力不大,但最终仍被推翻,尸骨遭肢解。曹操的处境比王莽更复杂,外有强敌,内有士族。外部方面,孙权和刘备结盟尚未破裂,对曹操的威胁不容小觑。只要汉室名义还在,他可以打着“奉天子”的旗号稳住阵脚,一旦篡汉,自己将成为众矢之的,反而给敌人以借口。而一旦曹操称帝,孙权、刘备必然会紧随其后称帝,篡汉的骂名归曹操所有,称帝的好处却三方共享,这显然不划算。因此曹操才感叹:“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内部方面,世家大族仍普遍尊崇大汉。曹操封魏公、晋魏王时,都有人跳出来反对,更别说篡汉称帝。为了争取士族支持,后来曹丕篡汉之前,还采纳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这是皇权向士族集团妥协的表现,最终导致“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由此可见,曹操称帝在当时既无时机,也无环境。

第三,他不想称帝。

曹操曾说过:“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这句话说明他更看重实权而非名号。在他看来,握有实权比追逐虚名更重要。他还说过“慕虚名而处实祸”,认为贪图虚名反而会招致祸患。当时曹操年逾花甲,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即便称帝,也享不了几天好处,还可能引火烧身,招来祸端。以曹操一贯的务实性格,自然不会做这种得不偿失的事。

因此,当有人劝他称帝时,曹操回答:“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意思是,如果天命真的在我们曹家,就让我儿子来接受吧!我自己做个辅佐大汉的周文王便足矣。这不仅体现了他的谨慎,也透露出一种深谋远虑。

当然,这些都是后人的分析。如果曹操年轻二十岁,情况可能会完全不同。毕竟封魏公、加九锡、进魏王,这些都是王莽称帝的前奏,曹操也走完了这个流程。只是他没等到最后一步的时机,或许历史就因此改写。

你怎么看?如果曹操多活几年,他会不会真的称帝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