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经是从子宫内流出来的,具体是子宫内膜脱落形成的经血,经子宫颈、阴道最终排出体外,这一过程受女性激素调控,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女性生殖系统中,子宫是产生月经的核心器官,子宫内壁覆盖着一层黏膜,称为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会随着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发生周期性变化,每个月经周期开始时,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厚,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若未受精,卵巢分泌的孕激素水平下降,增厚的子宫内膜失去激素支持,就会缺血、坏死并脱落,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与血液混合,形成经血。经血形成后,会从子宫腔通过子宫颈管流入阴道,阴道是连接子宫和体外的通道,经血最终通过阴道排出体外。整个过程中,子宫的收缩有助于推动经血排出,正常情况下,月经周期为21-35天,每次持续3-7天,经血量为20-60毫升,这些都是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和排出的正常表现。子宫颈在月经排出过程中起到通道作用,平时子宫颈口闭合,月经期间宫颈口略微扩张,便于经血通过,同时宫颈分泌的黏液也会混入经血中。阴道作为排出通道,其内壁的皱襞能适应经血排出时的流量变化,确保经血顺利排出体外,不会在体内淤积。若出现月经排出异常,如经血量过多或过少、周期紊乱、剧烈痛经,建议及时进行妇科检查,明确是否存在生殖系统疾病,以便尽早干预,维护生殖健康。
月经期间的卫生护理要点
1、选择合适的卫生用品:根据经血量选择卫生巾或卫生棉条,卫生巾需勤更换,避免长时间不换导致细菌滋生,引起外阴炎或尿路感染。卫生棉条需注意使用时间,防止因放置过久引发感染,更换卫生用品前要洗手,保持手部清洁。
2、保持外阴清洁与舒适: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清洗时从前向后擦拭,避免将肛门附近的细菌带到阴道口。穿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避免紧身裤,减少外阴潮湿闷热,降低感染风险,经期避免盆浴,可选择淋浴,防止污水进入阴道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