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武汉黄石麻将玩法,简单易学的麻将游戏
北京十大服装货源市场 北京服装进货去哪里 北京服装批发市场推荐
原标题:以铜为镜 镜照古今
铜镜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铜镜就诞生了。后历经春秋战国的发展,辉煌鼎盛于汉唐,延续到明清,至近代随着玻璃镜的普及,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汉唐,是铜镜发展历程中的两个高峰,诞生了很多精美绝伦的铜镜。其中,尤以唐代海兽葡萄镜为典型代表。海兽葡萄镜,即结合了葡萄、海兽,甚至雀鸟、蜂蝶、花草纹样的一种铜镜,造型优美,通常呈圆形或菱花形,边缘装饰着精美的花纹。因其装饰华丽繁缛,颇具神秘色彩,还有着“多谜之镜”的称号。
在兰州市博物馆内,就珍藏着一面唐海:兽葡萄镜。
铜镜工艺精美,主要体现在镜背丰富生动的纹饰。海兽葡萄镜以瑞兽和葡萄枝蔓纹饰为主题,细密而又冗繁。瑞兽以不同的姿态攀援于葡萄的枝蔓之上,或游戏于葡萄叶之间,形象饱满,灵动活泼;葡萄藤蔓打破了圆形框架的束缚,从内区伸展到外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整个镜饰虽有分区,但纹饰图案却又浑然一体,由中央向外围放射和缠绕。镜纹中的瑞兽奔跑跳跃与葡萄枝蔓相互缠绕,视觉流程由中心向外围铺开,整个画面呈现出空间的无限延伸感。葡萄枝叶缠绕,果实饱满,海兽与葡萄的组合,寓意着吉祥和丰收。所以,海兽葡萄镜在唐代非常盛行。
要知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中国是没有葡萄的,随着丝绸之路打通,物物交流丰富,葡萄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所以,镜背上精美的葡萄纹样就是丝绸之路文明的实物例证,也是丝绸之路上交往互通的见证。
海兽葡萄镜其纹饰以独特的图形形式和设计语言记载了唐代艺术文化的盛世气象和兼收并蓄,同时也表达出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铜镜、金属铸造技术等均有重要价值。可以说,海兽葡萄镜就是丝绸之路的馈赠。
追溯铜镜的历史,古称“鉴”或“监”,就是大盆的意思。《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装上水看着水中的倒影当镜子用,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期,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大量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
铜镜制作在历史上的几次高峰也说明,它如此受欢迎绝不仅仅只因为它是一种照容工具。更是因其多样的形式、纹样和铭文等元素使其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是体现不同时期思想、文化、艺术、科技和民俗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
其实,从镜的装饰尤其是铭文中我们对它的用途可窥一二。汉代日光镜中有一种铭文“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可见它是用于提醒恋人长相思、勿相忘之意。在婚恋中,铜镜扮演着定情之物的角色,李白《代美人愁镜二首》其二,首句便是“美人赠此盘龙之宝镜,烛我金缕之罗衣”。用于婚嫁恋爱的镜子上往往有着鸾凤和鸣、双雀、对雁等成双成对的纹样。宋代许由巢父镜是故事镜中的经典镜种,镜背蹲踞河边的人物为高士许由,一手掬水侧首洗耳,是古代文献中所记“尧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与颍水”的情节画面:颍水下游牵牛站立的人物为隐士巢父,与许由作交谈状,整体呈现一幅淡泊隐逸的隐居图景。元代的“寿山福海”,明代的“长命富贵”“五子登科”“状元及第”,清代的“双喜”“清闲”等吉祥铭文镜的流行,体现出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容颜的反映,到人生的观照,这种由本质至外延的扩展,正是中国古代铜镜的特性。跨越千年,仍能从中领悟先民的审美情趣,解读古人的精神世界。
李太白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持镜照出了愁;李义山道:“玉匣清光不复持,菱花散乱月轮亏。秦台一照山鸡后,便是孤鸾罢舞时”, 以镜叹出了不遇之殇;唐太宗也曾有三面“镜”:“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一部“镜史”,也是一部微观的中国史。
铜镜透射出中国古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情趣,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映照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与融合。
一枚铜镜,一个故事,一段历史,鉴照古今。
中国古代铜镜铸造工艺
铜镜制作工艺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合范铸造工艺的重要组成,肇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兴盛于三代青铜礼器的繁荣之后,是青铜器走向生活化、平民化的重要体现。
中国古代铜镜铸造工艺的流程包括制范、泥范的焙烧、合金配制及浇铸、铸件细加工等部分。铜镜使用背范和面范扣合进行浇铸,其中泥质范通常只能使用一次,陶范和石范可多次使用,铸造完成后再对镜面进行加工。为追求形制的新奇,工匠们在不同时期创造出使用特殊技术和材料的透雕镜、彩绘镜、螺钿镜、平脱镜等特种工艺镜,提高了铜镜的观赏价值和受欢迎程度。
铜镜的构造
铜镜,大体分为镜面和镜背。镜面,即镜的正面,光亮可以照面;镜背,上面多铸有各种纹饰和铭文;镜钮,即在镜背中央,有孔可以系绳,可用手持或系在镜台上;钮座,即钮的周围,紧连钮的装饰部分;铭带,即指铸有铭文的部分;镜铭即指镜背上所铸的铭文。另外还分内区、中区、外区,即指镜背配置纹饰的各部分。
中华第一镜
1974年初夏,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广河县齐家坪遗址M41中发现一面锈迹斑斑的铜镜,通体附着厚厚的铜锈。这面铜镜直径6.2厘米,厚0.3厘米,背部中央有桥形钮,钮高0.5厘米,应是为了方便穿绳佩戴,出土后一直珍藏于省会兰州。这面桥形钮素面圆镜,被誉为“中华第一镜”。直到2016年,临夏州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建成,这面出土于齐家坪遗址的青铜镜回到了“故土”。
在众多的青铜镜中,缘何唯独这面桥形钮素面圆镜被称为“中华第一镜”?因为它见证了我国早期铜器冶炼技术水平,代表了青铜文明初始的瑰宝。虽然器形娇小,素面无纹,但却是最早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是迄今在我国发现的最早铜镜,因此称“中华第一镜”。
齐家文化青铜镜的出土,证明中国的铜镜起源于西北甘青地区。商代时,铸镜技术向东传入中原地区,向西传播到今天新疆东部,殷墟的铜镜继承了齐家文化铜镜的形制和纹饰。
铜镜发展史
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
铜镜滥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发展于春秋战国,鼎盛于汉唐,沿用至明清。
汉代铜镜存世量大,类型丰富,纹饰精美、制作精良,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西汉金属铸造工艺不断进步,星云纹镜、草叶纹镜为新出现的镜类,连弧纹镜、博局纹镜等也随之兴起,遵循几何对称的布局形式,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信息,极具艺术魅力。东汉时期流行以神人神兽、历史故事等为主要题材的画像镜;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铜镜发展缓慢。这一时期,铜镜的背纹充满了神人神兽形象及道教羽化升仙内容的铭文,体现了古人对铜镜本身的赞颂和对富贵长生的期盼。
隋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铜镜开启了中国铜镜史的新纪元。隋镜具有承上启下的风格,镜铭多辞藻柔婉艳丽,词意缠绵悱恻。唐中期方形、菱花形、葵花形、亚字形等新镜型逐渐流行,瑞兽鸾鸟、雀绕花都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西域和佛教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体现着兼容并蓄的时代风格。唐代铜镜吸收异域文化的特点,宝相花纹镜、葡萄纹镜等唐镜极具异域风采。其形制突破了圆形与方形的传统,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等形制,“菱花”甚至成为这一时期铜镜的代称。
宋、金、元时期,战乱连年,铜源匮乏,客观上影响了铜镜手工业的发展,铸镜渐趋衰落。宋代铜镜呈现世俗化的特点,形制更加多样,出现了带柄形、鸡心形、钟形等形式。宋镜质地轻薄,纹样除了缠枝花草、花鸟外,镜背铸出吉祥用语或诗词,素地铸制商标字号铭,人物故事镜开始流行。
明代铜镜形制多有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但纹饰已略显粗略简陋。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
清镜胎体厚薄不一,轻重兼有。在造型、工艺和装饰上,有许多创新之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许多传世清代铜镜至今仍光可鉴人。清代将许多新的工艺应用于镜背面的装饰,创出了“掐丝珐琅镜”“漆背战金镜”“松香涂墨镜”“彩绘镜”等。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铜镜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刘文沥 文
(兰州日报)
相关新闻:以镜观世界
——访铜镜收藏家杨江南
铜镜作为古人照面饰容的工具,制作精良、图纹华丽、铭文重典,承载了古人多元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日前,听着铜镜藏家杨江南讲述着铜镜收藏的故事,我们开始了解、认识一面面精美铜镜背后的历史与传奇。
“我是真的喜欢。第一眼看到就入了迷。”回忆起二十多年前,与铜镜的初相识,杨江南说道。“我一直对收藏感兴趣,1992年,开始了古钱币的收藏。1997年,机缘巧合下,我在离工作单位很近的一家古玩店里看到了铜镜,第一眼就心生喜欢。”一面布满岁月痕迹却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的铜镜吸引了他的目光。那一刻,他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历史的厚重沉淀,从此便走进了铜镜的收藏世界。
“铜镜和古钱币、印章、食具等一样,在收藏界都属于杂项类,是一个非常小众的收藏门类。”即使门类小众,相同喜好的藏友也不多,但是这些都抵挡不了杨江南对于铜镜的喜爱。
在他看来,想要做好铜镜的收藏,就必须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作基础。于是,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史料,对铜镜和青铜器的知识进行更新和储备,潜心研究铜镜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艺术价值。同时,他还经常前往天水、平凉、庆阳、陇南等铜镜大量出土的地方,实地走访和考察。
“这些年,过我手的铜镜至少有上百面,各个年代的都有,在这些铜镜当中,不乏一些惊喜的发现。”说到这里,杨江南打开了他的“百宝箱”,小心翼翼地将他珍藏的铜镜一一展示。“近三十年的收藏,我自己有两个原则。一是铜镜要有独特性,二是我自己喜欢。不管铜镜是哪个年代,价值几何,是否完整,只有一眼看中,我才会留下来。所以,到现在,我留下的铜镜并不多,只有十来面,但是每一面铜镜都与众不同。”
当被问到这些珍藏的铜镜中,最爱不释手的是哪一面铜镜时,杨江南毫不犹豫地指了指一面桃心形状的铜镜。“这一面铜镜是我最喜欢的,你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区别常见的圆形铜镜,这是一面桃心形状的异形镜。”独特的形状,锈迹斑斑,这一面铜镜虽然薄,但是拿在手上却有一种沉甸甸的压手感。“你再仔细看看,看看这面铜镜正面没有铜锈的地方。”平时在博物馆,隔着展柜,很难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观察一面铜镜,而且人们大多能够看到的都是铜镜拥有精美纹饰的背面,正面的模样几乎没有看到过。在杨江南的指点下,我们发现这面铜镜没有铜锈的地方,泛着白光,隐约间可以看见人影。“没错,这面铜镜的特殊性之一就是它原本是白色的,这是因为这面铜镜的铜质中含锡量达到了22%以上,行话叫它为白铜或者白光。”
在杨江南看来,这面桃心形状的异形铜镜的独特远不止这些。“在主流学界,人们认为异形镜形成于宋代。但是我收藏的这面铜镜,它的一切特征都完全符合秦镜的特征,因此在我看来这是一面不可多得的秦异形镜。”
1999年,杨江南和朋友在兰州隍庙里逛古玩摊。在其中一个摊位上,就摆放着这面铜镜。古玩收藏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一个顾客拿着看完物件后,放在台面上,下一个人才能去拿。谁拿到手里谁就暂时有了拥有权,可以谈价格。“当时,我和朋友同时看到了这面铜镜,我一眼就看中了,觉得准没错。结果,朋友先拿起来看,但是犹豫半天拿不准,问了其他朋友觉得价值不大就放弃了。正当我准备去拿时,站在旁边的另一个人速度比我更快,把铜镜拿到了手里。我紧张得心跳都加速了。”回忆起这段往事,杨江南笑着说。“好在那人看了看很快就放下了,那我岂能错过,顺势拿了起来,最终将这面铜镜收入囊中。”
在杨江南收藏的铜镜中,还有一面铜镜与众不同。“别看这面铜镜碎成了几块,但是它完全可以拼好,镜子背面的纹饰非常精美,这么多年我一直舍不得出,留在了身边。”这是一面战国时期的铜镜,色黑如墨,非常光亮,好像是经常被盘玩,有一种温润的质感。“镜背上是三旋钮,上面有四个乳钉,还有4条螭龙,纹饰镜子边缘薄而上翘,这叫作匕沿。”杨江南的指尖小心翼翼地划过镜背,详细地介绍着。“这面镜子是黑色的,也叫黑漆古。上千年过去了,如今,镜子的正面完整可以看见人影。”
收藏,不仅要会“收”,更要会“藏”。跨越千年的青铜器,铜锈是不可避免的。“其实,我还会给铜镜除锈。现今,人们处理铜锈大多使用山楂或者杨梅煮成糊状,贴敷在铜锈上面,用酸碱中和的原理处理铜锈。我是采用物理的方法,先把铜镜放在水里泡两三天,有些锈迹就泡软了。之后,一张桌子、一盏台灯,一把小刻刀,还有一个小砂轮,用来随时磨刀。然后一点点将铜锈剔除。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毅力的过程,在给铜镜除锈的时候,也是完全属于我自己的时候。”看着铜镜在自己手中,一点一点露出原本的模样,重新光亮照人,杨江南的内心是无比喜悦的。
一面面铜镜,承载着历史与文化,也投射着人生,以镜观历史,观世界,观自己。
周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