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在聊天中和女生调情?学会这几种方式,让妹子身心享受!

怎么知道自己的电脑中有没有GPU

2025 年的 4-5 月,可能是小米汽车成立以来最大的舆论危机。从 SU7 Ultra 的“赛道考级锁马力”争议到智驾系统更名风波,从碳纤维机盖功能质疑到安徽铜陵高速爆燃事故,一系列事件将这家以“颠覆者”姿态入局的车企推向风口浪尖。
这场全网围剿的背后,是技术激进与安全责任、营销造势与用户信任、企业野心与行业规则的多重碰撞。
“围剿”小米汽车的“责任方”们,可能是谁呢?
技术激进主义的代价
小米有没有核心技术这个话题,网络上争论向来很高。有人说小米没有核心技术,有人说小米的核心技术就是整合供应链技术。是与否,纯看你个人倾向。
小米汽车近期的各大舆情,我想第一个责任方,就是“技术激进主义”来背锅。
买车前,速度就是信仰。买车后,SU7 Ultra 通过 OTA 升级强制实施“赛道考级解锁全马力”政策,将 1548 匹马力限制为 900 匹,引发用户强烈抗议。车主认为此举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购车时宣传的“地表最强性能”在交付后被单方面修改,形成“参数营销”与真实体验的割裂。
但车主的体验是体验,行人的担忧也的确是担忧。当那么多甚至还是临牌的 SU7 Ultra 出现各种严重超速、安全事故时,不由得不让车主以外的人群对车主画像产生负面认知。
安徽铜陵事故中,车主在 NOA(Navigate on Autopilot)状态下未及时接管车辆导致惨剧,暴露了智驾系统对施工路段识别能力的缺陷。尽管小米近期紧急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以符合工信部规范,但雷总此前行业第一梯队、小米标准版是别的车型天花板的宣传与用户手册中“需随时接管”的免责条款形成鲜明对比,被批“营销过度,责任推诿”。
再然后,就是昨天临近凌晨的深夜道歉,首批交付的 SU7 Ultra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用户实测发现导流效果存疑,甚至被戏称为“装饰性开孔”。小米虽以“限时改配+2 万积分补偿”平息争议,但网络上的各路水军洗地行为更平添了车主、路人的怒火。
营销狂潮的反噬
你不能只在小米汽车上正面热搜时才认可热搜。
雷军是全中国营销的神,我想这个结论没有什么疑问。不加之一可能违反广告法,但我实在是找不到在营销方面能跟他相提并论的中国企业家。余承东都差得远,更别提别人了。
从 SU7 技术发布会到正式上市后的这一年多以来,小米汽车可能是睡在热搜榜上的。按照小米的风格,我相信他们在媒体投放这块的预算是比较有限且克制的,但凭借着「雷军」这块金字招牌,小米汽车就是屠榜了。
雷军造车已经把自己的个人 IP 跟小米汽车强绑定在了一起,好处是小米汽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那么坏处呢?除了逐渐对其热度感到厌烦的负面情绪以外,还有什么?
那就是当小米汽车出事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形成大规模舆论要求雷军回应。你给车主交车帮开车门,请吃海底捞,那么出事故的时候你不能选择隐身吧?
很多人在网络上给小米说话的一个说辞是,从来没听说过哪家车出事故需要车企出来一直回应的。这个对不对另说,按照小米这个营销的热度,这个现象未来必然会是常态,不然这就形成了与现有人设的冲突了。
都是嗨购害我!
我相信国内很多数码爱好者,都曾经或仍是米粉,就跟我一样。
但无论你是米粉、果粉、花粉,只要当你对某个品牌有了滤镜,你就不可避免地开始陷入饭圈的滑坡了。
什么叫饭圈?
哥哥是完美的,哥哥不可能有问题,黑料都是对家泼脏水。
于是饭圈又开始有了分裂、切割,温和粉相对正常,极端粉开始拉仇恨。更有甚者,当你没有表态支持我家哥哥时,你已经有取死之道了。
然后,你就成了嗨购。
我在知乎上已经看到了太多类似的“米粉”言论,反正不准买华为,米粉神圣切割术等等等等。
当小米品牌一直在做冲击高端的努力,也拿出了 SU7 这样现象级的产品,吸引了非常大的路人好感的同时,极端粉们在不遗余力地嘲讽那些具备购买力的“高端人士”,这些为小米品牌拉来无数流量的庞大群体,正在日益成为品牌本身的负资产。
消费者应该是品牌的爹,不应该去做品牌的苟。
应该是品牌去讨好我,不是我去维护他。